二丁酰环磷腺苷钠销售
发表时间:2025-10-28二丁酰环磷腺苷钠(Dibutyryl cyclic AMP sodium,简称 db-cAMP sodium)是一种经过化学修饰的核苷酸类似物,由环磷酸腺苷(cyclic AMP, cAMP)衍生而来。作为cAMP的稳定模拟物,它在科研领域被广泛用作探针分子,用于模拟和研究细胞内依赖cAMP的信号传导过程。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特性,该化合物在体外实验中展现出比天然cAMP更强的稳定性和细胞渗透能力,成为探索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的重要工具。
分子设计与结构特征
二丁酰环磷腺苷钠的设计基于对天然cAMP分子的结构优化。其核心结构保留了cAMP的五元环状磷酸酯骨架,这是激活下游效应蛋白(如蛋白激酶A)的关键功能区。在此基础上,其核糖部分的两个游离羟基被丁酰基团取代,形成双酯结构。这一修饰显著改变了分子的亲脂性,使其更容易穿过细胞膜。同时,钠离子与磷酸基团结合,增强了其在水性环境中的溶解性,便于配制成生理缓冲液用于实验操作。
物理化学行为与溶液特性
该化合物通常以白色粉末形式存在,具有良好的水溶性,可在生理pH条件下迅速溶解并保持澄清。其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受温度、pH值和酶活性影响较大:在低温、中性pH和无酶环境中可维持较长时间活性,但在含有酯酶或磷酸二酯酶的体系中可能逐步降解为无活性产物。因此,实验配制时常采用新鲜溶解、分装保存和低温避光等措施以维持其有效性。
制备与纯化技术
二丁酰环磷腺苷钠的合成属于精细有机化学反应范畴,通常采用酰化法完成。以高纯度cAMP为原料,在控温、无水条件下与丁酰化试剂(如丁酰氯)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选择性酯化。反应结束后,通过调节pH、萃取分离和脱盐处理去除副产物,再经离子交换树脂引入钠离子,最后通过冷冻干燥获得成品。现代生产中常结合薄层色谱(TLC)、高效液相色谱(HPLC)和质谱(MS)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确认和纯度检测,确保批次间一致性。
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定位
在基础科研领域,二丁酰环磷腺苷钠主要用于体外细胞模型中的人工激活cAMP通路。研究人员通过添加该化合物,可绕过上游受体和腺苷酸环化酶的调控,直接模拟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的状态,从而研究PKA、EPAC等下游分子的功能。它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生物学、内分泌学、免疫调节和干细胞分化等研究方向,帮助揭示激素作用机制、细胞命运决定过程及疾病相关信号异常。作为一种经典的信号通路工具药,其在探索细胞通讯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





